在美国,用户贡献内容的网站在经历短暂的多家共存的时期后,会迅速形成一家独大的态势,而其它的各家随之偃旗息鼓,退出战斗。这个过程,一般在六个月之内就可以完成。而中国,从视频分享到社会书签,从协同推荐到图片共享,从BSP到分类广告,都是三到五个网站僵持不下,一团混战,不分高下。一两年了,还是胶着状态。要说每个领域最好的,让一般用户来说,还真搞不清楚。
为什么呢?版权保护或许是分析的起点。拿YouTube为例。因为有严格的版权保护,用户贡献的内容在各个网站之间有明确的差别。用户当然找内容最多的网站,发布当然选用户最多的网站。竞争的天平一旦开始倾斜,就会更加迅速的向一个方向倾斜过去,形成传说中的"Critical Mass",成为垄断性的唯一的网站。
用户贡献内容 + 网络效应,很快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,半年不到战斗结束。Flickr, YouTube, Del.icio.us, Digg, Blogger等等都是这样的故事。
在中国,用户贡献内容在没有版权保护的情况下,变成了别人贡献内容,甚至是竞争对手贡献内容模式。还拿视频网站为例,一家有的视频,另外一家八成也有。在内容上,差距总也拉不大,成为了有虹吸管相连的几个大蓄水池,总是一起长大。内容差距拉不开,用户的选择也自然呈随机分布。用户哪里搞的清楚是原创的还是抄来的。有人要看《越狱》,无论土豆,56还是六间房,都是一样的内容。而在YouTube上,谁敢上传有版权的东西上去呀。在历史最长的门户网站行业,新浪,搜狐,网易,腾讯多少年的冤家到现在还在硬生生的怼在那里。
用户原创信息过少加上内容在同类型网站中的流动性,导致了同质化,也就导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。
我们的信息发布以后,不到一个10分钟就会出现在很多的网站上。既然环境变了,对策当然也要变化。我们不久就完全开放我们的数据了,不用劳烦大家来爬。在中国,靠建立唯一的内容壁垒,不如建立最好的用户体验壁垒。这是不同的地域的不同的竞争策略。
我觉得从来都不需要抱怨环境,因为每一个独特的环境,都会有独特的机会。不存在没有挑战的世界。面临同样的挑战,就是考验一个团队解决问题的时候了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